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。 每一个突发事件和公共问题, 总会伴随着各种极端言论——一个字不同意就开, 不足三句话就撕。 情感至上, 缺乏理性。 立场, 共识是罕见的。 为什么互联网越来越不能容忍理性讨论? 为什么情绪总是跑在真相之前? 为什么抵制运动流行? 这些都成为了当代网民普遍的疑问和痛点。
        “键盘侠”、喷子或黑帮是网友们常见的表面“破坏者”, 但实际上是网络上的“愤怒党”。 什么是“愤怒的派对”? 简而言之,

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挑战者”、“挑战者”、“节奏者”。 他们致力于放大和传播冲突事件, 将舆论推向极端。 更何况, 没有冲突就制造冲突, 正常的东西断章取义, 用标签解释, 造成群体对抗。 “愤怒党”逐渐成为网络舆论乱象背后不可忽视的推动力。 如果说网络舆论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声和整合舆论, 那么“愤怒的一方”就是煽动敌意、胁迫舆论的交易者。 早期, “愤怒党”是追逐流量的KOL(所谓的“关键意见领袖”)的一部分, 依靠激进的观点来吸引注意力。
        市民看不起农村人, 农民工被女司机骂……极端观点更容易获得流量和关注。 为了流量, 自媒体谋生的惯用方式就是给公众对问题的讨论贴上标签, 引导到极端。 后来有KOL互相打架, 一只手一只脚踩着两头吃东西。 比较典型的就是“左手粉, 右手怒青年”的自媒体大V部分。 他们炮制夸张的头条新闻, 假装忠诚, 假装是粉丝。 有时他们因憎恨国家而闻名; 有时他们是“爱国”大V来收获爱国流量。 后来, 有节奏的矩阵式MCN机构不断涌现。 所谓MCN机构, 就是量产营销号或网红的孵化器。 他们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定制无数具有自己专长和鲜明个性的“意见领袖”。 在同一个组织的运作下,

这些“大佬”要么互相炒作, 要么故意掐对方煽动情绪。 值得注意的是……一些平台为了收割情感流量, 对“愤怒党”视而不见。
        有鉴于此……为防止“带怒党”散播恶意、绑架舆论, 不仅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制度设计, 更要加强自我 ——纪律严明, 多方共同努力。 首先, 网络平台管理者不要贪图“愤怒党”带来的情感流量……其次, “意见领袖”要加强自身约束, 树立好榜样……尊重事实, 惧怕舆论 真相, 时刻牢记“互联网在国外是违法的地方”。三是网友要睁大眼睛, 不要被情绪绑架, 共同强化尊重事实、独立思考、守护共同的观念。 感觉。